【每周一书】《笑度残生》
Myerhoff, Barbara. 1978.
New York: Touchstone.
知名人类学者麦厄霍夫自1972起在美国加州威尼斯市的一个犹太老年中心从事田野研究,核心议题是仪式实践和宗教生活。
她于1978年完成出版的《笑度残生》对于当代人类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潮流,起到了出乎学界意料的引领作用。可以说本书是麦厄霍夫在反思民族志、故事叙述和社会理想表达等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麦厄霍夫的外祖母是一位讲故事的好手。她告诉麦厄霍夫:只要你认真地看,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会有有趣的故事。可以说麦厄霍夫从童年时代得到的这一真传,在多年后在艾利亚老人中心的实地研究中派上了用处。麦厄霍夫在那里遇到的老人,虽然身体虚弱,力不能支,但还是通过讲故事来表述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与他人的友谊,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使自己有存在感的世界。而讲故事正是她外祖母在老年阶段最重要的社交手段。
在艾利亚老人中心,麦厄霍夫所接触到的许多老人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独自居住在附近的公寓。这些老人在移民美国之后经过艰苦奋斗,养家活口,终于使后代得以进入主流社会,而他(她)们自己却逐渐被忘却和冷落。
在麦厄霍夫看来,她记录下的一个个故事里辐射出的是老年文化具有的一种力量,使人能够面对日常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如:贫困、冷落、遗弃、漠视、病痛、孤独、无家可归和各种危险。这些故事有趣生动并且充满人生哲理,让读者领悟到仪式的重要、衰老的苦衷和精神的不屈。对于麦厄霍夫来说,在老年中心的那些老人们富有创意的仪式实践使他(她)们得以保持生活方式的延续性,同时让人们注意到自己所在的这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麦厄霍夫的这项研究原本属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老年学课题的人类学部分,给定的主题是:作为职业生涯的老龄化,对于持续性的关注,老龄化过程中的性别显著差异性。显然,麦厄霍夫已经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
在《笑度残生》出版的前一年,她与导演李特曼合作,在艾利亚老人中心实地拍摄了同名民族志电影,并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由于篇幅和媒介所限,影片展现的是老人们积极向上的风貌,隐去了中心日常冲突的复杂一面。麦厄霍夫将这部影片看作一份回馈赠礼,报答中心那些热心老人对她的研究所给与的帮助。同时,她利用奥斯卡获奖者的名人身份,继续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通过研究来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老人贫病孤独境遇的关注。
这部老年民族志除了故事讲述这一鲜明特色之外,麦厄霍夫在老年中心对于田野研究聚焦点的选择,也充分展示了她的过人之处。
由于麦厄霍夫自己的犹太裔背景以及出色的人际沟通才能(尤其是善于倾听故事的习惯)使她顺利地进入老人的生活世界,很快与他(她)打成一片。在中心的300名成员中,与她熟识的有80人。其中的36人是她固定的知情者(报道人),她到访过每个人的住所,带他们去看病、找社工办事、购物、参加葬礼、访问住在养老院和医院里的故友。
在获得大量鲜活资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困惑:如何让自己有一个固定的聚焦点,以便于日常田野工作的运行。几经周折,她选取老年中心外位于海滩步道旁的一排座椅,作为她观察社会互动及文化景致的聚焦点。对于中心不同性别的老人“座椅行为”的描述,使得麦厄霍夫得以体味出老年中心社区的内在活力。座椅在协助麦厄霍夫聆听并记录老人故事的同时,为她反思和回忆自身经历提供了空间。
如何将人类学猎奇的凝视目光转向自我和自己熟视无睹的后院邻舍,如何让民族志讲述有意义的人生故事,麦厄霍夫用不同媒介的文本提供了值得效法的田野准则。
潘天舒老师 推介